|
(JSGF16-2001)
1、目的和适用范围
1.1目的
组合钢内撑(以下简称钢内撑)是在管形钢内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内支撑,它是深基坑支护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一种重要的内支撑手段。组合钢内撑支护具有较强的的市场竞争力,其综合效益可观。为了规范钢内撑施工,指导、规范钢内撑现场管理,特制定本工法。
1.2适用范围
本工法适用于所有临时建筑工程内支撑结构,特别适用于深基坑支护结构的内支撑,是进行深基抗支护施工管理工作的基本依据。
本工法不适用永久性支撑工程。
2、特点
2.1设备简单,操作方便。材料主要是钢材,组合构件全部由工厂制作,现场拼装只需焊接。
2.2通过施加预应力,完全能够达到变形小的技术要求。
2.3工期短。由于钢内撑可在场预制,现场拼装,没有养护期,因此施工速度快。
2.4承受轴力大,最大受力能达到4700KN。
2.5钢内撑拆除方便,不会对周边环境产生影响。
3、工艺原理
3.1为了减少围护壁的侧向变形或防止围护壁倒塌,在深基坑围护壁上一定位置(高度),设置钢内撑,以提高围护壁抗主动土压力的能力。为了减少变形可在钢内撑一端施加预应力。
3.2其内撑体系由围檩、主内撑杆、信字撑杆、立柱、立柱桩等杆件组成,围檀直接与围护壁相接触,围护壁上的力通过围檩传递给主内撑杆,受自重和施工荷载的作用,主内撑杆同时亦是一个压弯杆件,为减少主内撑杆件的计算长度,提高其安全度,在垂直主内撑杆轴线方向,设置若干个立柱和主柱桩,提高其安全充,在垂直主内撑杆轴线方向,设置若干个立柱和柱桩,以承担主内撑杆自重,同时在立柱的顶部、侧向设置限位装置,防止主内撑杆的侧向变形或上凸。
4、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
4.1主要工艺流程
施工立柱桩(安装钢支架)
↑
施工准备→放样定位→安装钢牛腿→安装钢围檩→浇筑砼(充填钢围檩与围护桩之间的间隙)
监测
→安装钢内撑→施加预应力(焊接定位)→安装八字撑 → 拆除
4.2操作要点
4.2.1施工准备
进场施工前,先进行现场踏勘,重点了解基坑周边的现状,坑周可利用的场地及范围。其次根据各个工程实际情况(工期、工程量等),确定吊车的大小,运输车辆的数量。
4.2.2放样定位
放样定位分两个阶段。第一阶段与施工围护桩同时,放样定位确定支承立柱桩桩位,施工、安装钢支架。第二阶段,根据设计图纸和实际钢支架的位置定位,以不违反原设计要求(偏差小于100mm)为原则,个别钢支架偏差较大应通过设计人员认可,并采取可靠的加固措施。
4.2.3安装钢牛腿
4.2.3.1钢牛腿的位置及标高应根据设计图纸确定,如有变化,应征得设计单位的同意,并得到书面许可。
4.2.3.2基坑四周的钢牛腿应与应控制在一个水平面,高差应小于20mm。
4.2.3.3每个钢牛腿应与支护桩的三根主筋焊接在一起,焊接长度、高度应符合规范要求。
4.2.4安装钢围檩
4.2.4.1安装钢围檩应遵循“先长后短,减少接头数”的原则,优先使用较长围檩,特别是优先使用标准节(长12.0m)的钢围檩,以减少接头数。
4.2.4.2钢围檩接头位置宜放置在主内撑及其附近。其接头应采用气割割平,必要时应磨平,采用结422焊条焊接、焊满。
4.2.4.3钢围檩与围护桩的距离,控制在50~100m为宜,以方使浇捣和减少浇筑砼量。
4.2.5浇筑砼
4.2.5.1钢围檩与围护的间隙采用砼回填有利于减少围护变形,增加支护整体刚度的作用,因此应按设计要求配制砼,浇捣密实,为加快施工进度,可以提高砼标号。
4.2.5.2施加预应力时,砼强度应达到设计强度的70%。
4.2.6安装主内撑
4.2.6.1安装主内撑同样遵循“先长后短,减少接头”的原则优先使用标准节(节长12.0m),最后一节根据实际需要截料使用。
4.2.6.2钢内撑的接头宜放在支承立柱桩桩帽上或者附近。
4.2.6.3钢内撑的接头应采用气割割平,必要时应磨平;采用结422焊条焊接,全部焊缝满焊。
4.2.6.4钢内撑安装时,应尽量保持内点略高,中间低的状态(高差10~15mm)以确保其受力后不上凸。
4.2.6.5每根钢内撑一头应焊接两个施加预应力支座,其强度应满足施加预应力的要求。
4.2.7施加预应力
4.2.7.1施加预应力是支护工程的重要环节,施加预应力成功与否,直接影响到基坑支护的效果,因此,该环节应严格把关,详实记录。
4.2.7.2施加预应力之前,应进行钢内撑限位焊接。
4.2.7.3施加预应力应逐根进行,如实记录加载时间、施加预应力的大小。有条件时,同一方向上的主内撑应同时施加预应力。
4.2.7.4完成预加应力后,现场应根据钢内撑与钢围檩之间实际情况,裁截相应规格、尺寸的铁板,充填焊接定位,其焊接质量按有关规范验收,经验收合格后,加载的千斤顶方可卸载。
4.2.8安装八字撑
4.2.8.1安装八字撑应遵循“先撑后挖”原则,在条件许可的地区并征得设计人员同意,可允许先挖后撑,但开挖深度、宽度应严格控制在2.0m以内。
4.2.8.2八字撑下料、安装按图纸进行,如实际与图纸有矛盾,应向设计人员通报,商量解决方案。
4.2.8.3八字撑预拼装时,与钢围檩、主内撑接触部位应尽量紧密,对相距较大的部位,应先割制等厚度钢板充填、补缺焊牢,焊接部位验收按有关规范执行。
4.2.9验收
4.2.9.1钢内撑质量验收应坚持“过程验收为主,完(竣)工验收为铺”的原则,反对以完(竣)工验收,代替过程验收。
4.2.9.2验收重点为各个节点(包括接头),实行施工一个,验收一个,完工一处验收一处,发现质量问题及时返工。
4.2.9.3严格按照以下标准进行验收。
《钢结构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》GB50221-95
《钢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》GB250205-95
《碳素结构钢》GB700-88
4.2.10钢内撑监测
4.2.10.1钢内撑监测一般与基坑监测同步进行,监测内容有侧向位移、主内撑的变形(上凸、下凹)、钢内撑轴内变化等。
4.2.10.2监测点位置,一般应设在钢内撑两头及中部,数量根据工程大小确定,一般内撑长度大于40m,中部至少设2个监测点。
4.2.10.3位移和变形监测主要采用高精度经纬仪和水准仪,轴力监测采用弦式反力计和应力片,监测频率正常情况1~2次/天,异常情况4~6次/天。
4.2.10.4监测结果及时向各方通报,现场应实行信息化施工,根据监测结果指导基坑开挖,报警值一般为累计位移在大于20mm,日变化量大于5mm。
4.2.10.5施工现场应准备一定数量的抢险材料(钢内撑杆件)以防不测。
4.2.11钢内撑拆除
地下工程结构施工至钢内撑附近进,即可进行钢内撑拆除工作。
4.2.11.1钢内撑拆除前准备工作要点
⑴拆除前,应先进行可靠的换撑工作,以确保钢内撑拆除后,支护侧向位移控制在较小范围内。
⑵拆除前,做好应急准备,作好监测准备工作。
⑶划分坑周保护区,滑裂面3.0m范围以内为重点保护区。抗周加载应小于15KN/m,钢内撑拆除后,地下构筑物未浇筑到±0.00之前,坑周保护区内严禁加载。
4.2.11.2
先拆除八字撑,再拆除主内撑,并按间隔顺序割开,即先割开2#、4#、6#……钢内撑,再割开1#、3#、5#……。
⑴拆除期间,坑周滑裂面3.0m范围以内,严禁过量堆载,堆载应小于15KN/m2。
⑵钢内撑拆除后,在±0.00浇筑完成之前,坑周保护区内严禁加载。
⑶沿焊缝割开八字撑,观测24小时,位移正常后,由塔吊或吊车吊放指定的地方,运出场外。
⑷按2#、4#6#……间隔顺序割开钢内撑(主内撑)与围檩之间的焊缝,割口宽度为50mm,以释放应力。经24小时位移测量(观测次数不少于3次),再决定能否全部割开,如位移小于10mm,可割开1#、3#、5#……钢内撑,其方法同2#、4#、6#……钢内撑,其方法同2#、4#、6#。
⑸经24小时观测正常后,可按安装顺序割断钢内撑,割开位置沿原焊缝。
⑹割开的主内撑塔吊能吊装的直接装车运出,不能直接吊装的用2只5t手拉葫芦、龙门架轻轻吊放楼(面)板上,垫上Φ108无缝钢管,用3吨卷扬机拉到汽车吊或塔吊能直接吊装的位置。
⑺钢围檩亦手用主内撑方法割开、吊运,由于条件限制,不能直接吊运的,应用手拉葫芦吊到到高于墙板钢筋的位置,并在围檩下面垫上两根Φ108无缝钢管,使钢管与楼面成45°左右。让钢围檩沿钢管徐徐滑下至楼(面)板上的无缝钢管上,用卷扬机拉到汽车吊、塔吊能直接起吊的位置。
⑻加强位移测量频率,八字撑、钢内撑拆除的48小时内,测量次数不少于8次,正常后每天一次。
⑼在36小时以内,累计位移达25mm,应发出预警信号,并立即停止钢内撑拆除。分析其大原因,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。 |
评分
-
查看全部评分
|